书法与天资,勤奋,学养

                           书法与天资,勤奋,学养
      首先,学书法要有才。这里的才是指天资,是一个人天生俱有的本领。鲁智胜,武松能写书法吗?不能,因为他们天生就是舞刀弄棍的料。天地父母化育了众生,尽管所有的生命都是完全平等的,但每个生命体承载的使命各不相同,苹果树长苹果,猫捉老鼠,畜禽类动物供人类食用。释迦牟尼在蓝毗花园从母亲的右胁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行走七歩,每一歩都踩出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成为佛陀。孔子出生贵族世家,从小好学,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后周遊列国,传授儒家思想,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老子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之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道德经》被誉之为超越科学,哲学,宗教的最高智慧,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王羲之出生琅邪王氏家族,书法是家族世代相传之文化,受父亲,叔父及卫夫人等名家影响,从小酷爱书法,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其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些古人先贤之所以成为古人先贤,这就是天资,与生俱来的才能。如果先天不具备书法的天资才气,即使有了权势,有了地位,有了钱,去炫耀卖弄自己,争抢或化钱,搞个书协主席或理事的头衔,写出来的东西内行一看便知,人俗字更俗,所谓字如其人,因为根本就不是这块料,到头来也是自我筑梦一场空。
       其次是学,就是勤奋,这就是后天的修练。李白词曰:"天生我才必有用,"其实未必,光有天资,光有才能是不行的,必须要经过后天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勤学修练,才能真正的达到"天生我才必有用"。
        苹果树不是撒下苹果种子就能长出苹果,必须要经过三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培育生长,经历风雨,高温,严寒的磨练,形成一定树冠的树体,累积相当多的养份,才能开花结果。
       释迦牟尼身为太子,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荣华,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自开始修行,尝试了世间所有的方式方法,最后来到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最后终于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谛,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的慈悲和智慧。如果没有经过刻苦修炼,释迦牟尼也难以成为伟大的觉者。
         孔子少年时就饱读诗,书,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所以博学多才,勤学是他成为"圣人"的根基。即使如此,孔子曾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去求教于老子,勤奋好学,这是孔子儒家思想趋于完全成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子自幼聪明过人,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受教于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后入周求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觅,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后当上周朝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更是孜孜不倦,如饥似渴,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寻觅宇宙中的最高智慧,最终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本源,著下了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化之妙;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的《道德经》。
       古人先贤们凭借自己拥有的天资,才气,加上后天的刻苦,勤奋,好学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圣贤,历经几千年被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所祭祀推崇,成为后代学习的楷模。书法更是如此,"书圣"王羲之就有笔不离手,池水如墨的典故。临摹古人法帖,穿梭于古人法帖的字里行间,陶醉在先贤经典的点画之中,才能造就一代名家宗师。
         然而,纵观历代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他们不光为后代留下书法经典传世之作,更是当世文人,他们饱读四书五经,经典名著,象苏东坡被誉为大文豪,他们的文,诗,词让后代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他们的书法作品至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他们化费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在古人的经典作品,经典名著里钻,丰富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境界,所以其书法作品具备强烈的书卷气。所谓书卷气,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书法作品的精,气,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境界自然就提高了,知识自然就丰富了,知识丰富了,就会达到拥有智慧的层面。然后行万里路,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读懂大地风云经,观察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在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中探索真理实相,寻觅生命真谛,体道悟道,身心对焦,达到天下之至柔,书卷气自然就会在书法作品中流露出来。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书法的审美标准是古法含量,书法最难攻克的是字俗,有古则雅,无古则俗。这里的古,一方面是古人的书写方法,另一方面是指古人的文化,修养,品格,心灵素质。不读书(这里的书是指古人的经典名著),就算有天资才气,后天再刻苦勤奋,写出来的字无法摆脱"俗",充其量也就是个字匠,组装技工,把一个个俗字组装起来而已,不可能流露出书卷气(精,气,神)。不读《道德经》不知何谓"道"何谓"德",不了解"致虚极,守静笃"的智慧内涵,达不到那种境界,不管你用那种字体,写出来的"致虚极,守静笃",只能算是用毛笔蘸了墨汁写出来的几个汉字吧了。
       当然仅仅把读书当作提高艺术水平的捷径是不够的,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心灵素质,涵养气质,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书本上读到的是知识,必须把学到的知识累积起来,通过沉淀,过滤净化,转换成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无我"的境界,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眠。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我们见贤思齐,向天地学习看齐,向道学习看齐,向大自然学习看齐,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与生俱来的天资,才气,不会惋惜后天付出的辛劳勤奋,写出具备精,气,神的书法作品,留于后代传赏。(敬请关注《木笙书法》微信公众号)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