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强书法、篆刻、刻字及国画创作等兼论
李庶民
齐鲁据华夏河山之奥,五岳之尊泰山雄峙,四渎之济水东流汇入,黄河奔腾万里由此入海……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孙子、书圣王羲之……诸圣出焉。自古以来先贤英哲不可胜数,宜其为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文明钟萃之地。时至今日,适值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百年强国梦在望之际,山东不独在经济发展上突飞猛进,文化实力亦令国人瞩目,诺贝尔文学奖更为之锦上添花。既便书坛画苑,其强劲之势,立于潮头则毋庸争辩也。人文化成风气凝厚,云龙汇集俊乂密勿,若如此则豪情天纵,才哲浚发,睿思明辨,特立独行之士往往有之,即论山东书坛,曲阜王步强可细数之。
方逾不惑之年的王步强,早已在书法、篆刻、绘画、刻字、理论研究与书法教育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书法、篆刻二次入兰亭奖大展,数十次入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与各单项展。现代刻字作品自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作品展开始,除参加历届全国展外,还十余次入选国际刻字艺术大展及多国交流展。中国画创作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山水画展”、“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展”等以及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主办的展览十余次。在书法教育上亦硕果累累,先后获得教育部、中国书协联合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多个奖项。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理论研究与相关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及书画集多种。
王步强书法兼工篆、隶、楷、行、草诸体,以篆书中的大篆风格特征最为显明,其大篆多取法于《毛公鼎》、《散氏盘》、《克鼎》、《中山王鼎》等吉金铭文,又得齐鲁名家蒋维崧隽雅朗润姿致,用笔精熟,线条灵动,态势舒放劲健;小篆于清人笔意、体势中融入金文意趣;时有以汉篆形态、小篆结字、大篆用笔汇于腕下之作,皆能见其篆书于传统经典中得滋养之富,神游三代,用力既深,博综秦汉,遂得金丹而换凡胎。其隶书自汉碑、简牍出入。泰安、济宁汉碑甲天下,悠游其间,耳濡目染,感悟自非仅得于拓本间者可以想见,功性两合,游刃有余,复于用笔、结字中融入时代情趣,在波拂飘逸、线律起伏中见心胸廓落,志趣洒脱,意绪舒卷。楷书综以二王韵味、明人格调,参以魏碑情致,指腕灵活,笔法从容,结字自如;点画精到处,境趣盎然,逸气充盈。行书寓情感于晋韵宋意之中,心神冲粹之际,笔与意会,思与韵合;水流云在,似无心而法度在,字间顾盼,腕施手应而韵生。草书以跌宕峻拔为主要审美取向,故点画飞动若腾骧跃骥,体势踔厉犹飘然整翮凌云……
王步强涉猎现代刻字艺术创作颇早,在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于1995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展上,他的“寒窗十年”便获入展,此后参加了历届展,并曾在全国第四届刻字艺术展中荣获金奖。现为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全国刻字展评委。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在2010年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创建了现代刻字专业,几年来已经培养了多批少年后劲,成为现代刻字艺坛上的一支有生力量。王步强的现代刻字创作注重与传统刻字的中国元素与民族风格对接,强调文字内容的主题表达与书法的笔墨韵味,从而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刀笔肌理等形式要素与表现技法中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也避免了时下一些刻字作品过份夸张字形与刀法、甚至流于“编筐”、“猜谜”、边缘化等弊端。在主题创作中,王步强试图将宏大叙事与意义载荷更多地置入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中,比如其《走近孔子系列》等,更有效地提升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
王步强的篆刻曾入选“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等重要展事,并在 “全国篆刻艺术展”等活动中获奖。其印例不外古玺、秦汉印中化出,又酌以流派印的刀法与章法。刀法稳健爽利,节制老成,又于字法乃至边款制作中的疏密、开合、省简、避让中见巧思与用心。
王步强于绘事能兼工笔与写意多种手法,创作题裁、题材博涉人物、山水、花鸟等等。造型设境,构图立意,笔墨技法乃至设色皴染等往往视题材而定,行于不得不行,止于不得不止,故得视域开阔,风格多样。其以发散思维化成法为活法,这显然得益于其所受的绘画专业教育与兼摭书、印、刻字诸艺而又博涉多优,加之能于书、画、印诸般理论中悉心领悟,故在诸艺创作时能萌一绪而百变,兆片机而开示。灵感所在,才思周流,遂能抉发文心,技道无间。
多能与独善,专工与博涉,似乎是个两难的选择,二者往往相互抵触,却又能相辅相成,全在作者个人的天赋与学养。前人曾言及“专工小劣,博涉多优”这一理论命题,而个人风格的确立,个性化笔墨语言的养成,尤待于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或者有虑于“一人之身欲兼多能往往背驰岐出,难以一律。”(钱钟书)然杰出之士若能摭以兼通,或能臻羚羊挂角,香象渡河之境。当然,于此不能仅仅于艺内求之,诚所谓“成德达材,辅仁规过在师友;积学穷理,博达古今在方策;立言垂训,陶写性情在文章;发越志气,动荡精神,恢廓胸次在山川。(蒋易《送萨仲礼之武夷序》王步强正值年富力强,以其气劲才颖,待以时日,平波漫流,积程势必达于海;深根厚植,滋养到自可凌霄。
李庶民,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刻字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