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是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曹文彬 2016.3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宣部部长刘奇葆先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发表了四点意见,即: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细读之后,有颇多感悟。
书中有“文”。刘部长在讲话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独特艺术门类。”并借欧阳中石先生“文心书面”之说,强调“文心”,“就是中华文化,就是书法的内在本质。”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作为中国人都知道的书法基本常识呢?因为当前书坛创新的声势风生水起,波涛汹湧,一浪高过一浪。一些“精英”大谈书法是“纯线条的艺术”,“书法艺术同书写文词无关”,“形式就是内容”等等一些突破书法底线的言论。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声势浩大,大有“引领时潮”之势。上海某教授称:“以前的书法重视文字内容,为文本式的,现在的书法强调审美愉悦,为图像式的。”这就是在告诉观众和批评者:我的作品是让你看的,而不是让你读的。这种论调与作品在百花齐放的书坛中,作为一种思潮,一种尝试,吹一吹、玩一玩,其实也无关大局。但严重的问题是这种思潮和作品却受到书界一些大腕的热捧,称他们的作品展“对推动书法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某地官员甚至大赞其“功莫大焉”!坚持中华文化底线与坚持领土主权一样重要。我以为这正是刘部长为什么要开宗明义的强调“文心”是书法内在本质的意义所在。
二、书中有“道”。书法艺术是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这是几千年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翰墨载道’、‘书以载道’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所以,书法的创新应该是在礼敬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离开这个基础的所谓创新,都是违背中国书法发展规律的,不是歪门,便是邪道,不但不可取,更不可纵容。
书中有“道”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要把握住弘扬时代精神的创作方向。“宏扬时代精神是当代书法艺术的‘大道’。”而当今活跃在书坛上的“丑书”、“乱书”者们,打着洋人“形式就是内容”的旗帜,鼓吹书法是“视觉艺术”,“书写成单纯的墨迹与踪迹,书写的身体性和情意姿态成为核心。”公开宣称:“乱书开辟出一个自由开放的书写空间”,是“突破传统的一条新路”,是“中国书法革命的升华”。他们说的“自由”,不就意味着不要底线;“突破”,不就是意味着破坏;“革命”,不就是意味着推倒。礼敬传统是书法创新的底线,书写时代精神是书法创作的方向。只有紧紧地把住这个中国书法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的传承和宏扬中国书法艺术,在追寻中国梦的新时期,“焕发书法艺术新的中华风度。中华风骨、中华风韵。”
三,书中有“人”。首先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还特别强调:“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被批评为当今书坛“既野又怪,是‘丑书’的代表书家”的上海某教授,不但听不进大众的批评,反而要“批评者调整好观看的视角”。什么叫做“调整好观看的视角”?那就是:你要看懂我的作品,首先要学习领会我的创新理念与创作技巧, 没有这个“视角”,怎么能看懂我的作品?刘部长说:“书法作品既要‘养眼’,更要‘走心’ ,使人们产生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没有感情的注入,书法就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事实证明,象这样一些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不接地气、不知道人民群众的冷暖、不知道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的教授、书法家是得不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和尊重的!
“书法是大众的艺术、生活的艺术。”这是刘部长在书中有“人”中提出的新概念,很值得书界的重视。从历史看,古代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是人口中的极少数,因此,书法只为少数文人墨客怡情养性、自娱自乐、掌上把玩的艺术,与劳动大众是无缘的。受此影响,再加上电脑的出现,销减了书法的实用性,所以,当今书界还有一些书法家,依然认为书法是大多数人不可企及的“小众艺术”。还振振有词地编造了“书法不是写字。”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忽悠老百姓。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来,国民教育逐渐普及,现在目不识丁的人群倒过来成为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还把书法视为“小众艺术”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正如刘部长说的:尽管“书法实用功能减弱,但书法的群众基础仍然很广,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日益凸显,在大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不可替代。”尤其是把书法列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之后,可以很乐观的意断,若干年之后的中国人,人人接受过书法教育,人人能够欣赏书法艺术,人人可以创作书法作品。弘扬中国书法靠“小众艺术”是没有希望的,只有在坚持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扫除“书法不是写字”、“雅俗不能共赏”、“繁简不能并用”等等一切不切合实际条条框框,坚持“大众艺术”路线,使它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才有条件发扬光大。
刘部长说:“书中有‘德’,就是要追求艺文兼备,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还以启功先生为例,说明“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的道理。对书法界存在的“心浮气躁、自我炒作、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等不良行为提出批评。提倡“重品行修养,守道德底线,树君子之风,养浩然正气,实现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共同提升。”只有树立书法家队伍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才能促进中国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有”,给力地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规律与当今中国书坛现状和问题,作了全面地、深刻地阐述与分析,是弘扬和发展中国书法的行动纲领,对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