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桂忠书法蕴含的正能量
——既学习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一周年有感
《艺术博览报》2016.4月北京 作者;江汉
一年多过去了,《人民日报》解读习总书记的讲话超规格,跨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次座谈会上,我国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影坛巨星成龙、歌唱家宋祖英等没有受邀请出席本次座谈,虽然并不为怪,但是仍被媒体深度解读;在过去一年里,文艺战线发生许多事件,首先映入眼帘当属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强奸案,随后发生的高校教授学术论文造假,影视歌公众人物先后吸毒、嫖娼被抓;央视名嘴毕福剑更是高调“出言不逊”引起公愤,可以预见的未来,文学艺术的发展需要释放出正能量,也是对文学艺术低俗化和一切“向钱看”的宣战。
泰山何以为尊?处万仞之巅,不忘地厚为本;居江海之阔,犹记天高为源。俯临群峰拱戴,不忘兴邦济世;仰观星汉流转,常念国泰民安。独尊之气,激人以自强不息;吐纳之怀,感民于厚德载物。兴感之由,心志弥坚。人民利益至上,责任重于泰山。读罢《人民日报》2009.4.11署名作者赵华民发表的《泰山赋》,荡气回肠。今天我们要讲的并非《泰山赋》的雄壮和作者之文才。在我国当前,蜚声海内外、驰骋书画界的顶级名家,山东籍占领全国半壁江山之多。素有“孔孟之乡、诚信天下”美誉的山东艺术家们不仅仅多,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我国实力派书法家刘桂忠老师,刘老师出生地虽然并非山东,仅凭在山东工作近20年的丰厚阅历,其艺术源泉,在经历“孔孟文化”的历史熏陶后,刘老师已然将山东当作了自己的故乡。再此引领读者一同走近他朴素但却丰富的艺术人生,体验他并不富有但却悠闲的书法生涯。
放眼山东乃自全国,刘桂忠老师并非大红大紫、一字千金的艺术家是无疑的,但是刘桂忠老师一定是当今中国书法领域颇具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的民间书画大艺术家,这是一个能用事实说明一切的绝佳案列。一直以来“中国书法在民间”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汉字的诞生之日起,即为书法艺术的起祖之时,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以汉字作为交流方式,传承文明,岂能以国人所认知的少数部分书法大家就能支撑中国书法的大旗?正如刘老师那样,在一个远离书画艺术的边缘,一个与书画艺术基本上没有关联的中铁建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刘老师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书法,数十年如一日,并取得相当成就,刘老师尤擅行、草,兼攻诸体。刘老师与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任何“官宦”背景,但是同样为中国书法作出了贡献。
刘桂忠经典楷书作品《心经》
初品刘老师如《海阔凭鱼跃》、《登鹳雀楼》、《谦和诚善》、《龙》、《虎》、《寿》、《福》、《惠风和畅》、《上善若水》、《德艺双优》诸多作品中,最为明显之处就是行、楷、隶、草诸体的融会贯通,以沉默顿挫之笔、飘洒流畅之锋、坦荡不羁之态写出了儒家文化的博大与豪迈,令读者赏心悦目。作品起笔自然、结构合理,线条饱满,运笔飘逸雄浑,要想做到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与艺术家心情、环境、兴致密不可分,一个恰当的时间点创作的艺术和作品往往在同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中艺术水准最终都会不一样。何况书法创作不仅仅是笔墨功底,而且还是文学功底、人品与艺术修养的综合比拼。
再品刘老师《沁园春雪》篆书、《送孟浩然之广陵》、《春晓》、《诫子书》《陋室铭》系列作品,刘老师最明显的特征是;越是长文大作,书风越加规范,仿佛渐入佳境,一发不可收拾。同一幅作品中书体广泛,传承的是以欧体为基调,行书中亦见“二王”,草书再见黄庭坚笔墨、技法。就笔势而论,取势总体并不张扬,撇捺尺度也不过于伸张,相反偏于内敛,特别是在行书书体中最为明显。夫撇来者,如人之双手也,内敛则稳重,就像缓步而来的行者,宠辱不惊,表现出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即使如行草书《沁园春雪》,左右伸张也颇为调剂,而将竖、捺往上下方向垂收意味较浓,夫长则飘逸,洒脱,狂放不羁,但不失章法;错落有致,足可见飘逸之风范。
另外我们明显感觉到刘老师行书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另外,竖行字并非树直,而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左右摇移,增强书法的韵律与动感,是为疏可走马也。同时通过墨色的浓淡形成左右的对称,营造出色调的平衡之美。刘老师甚至矛盾的对立统一,处理得当,因字体形态的偏于内敛,有得就有失,势必失去一部分审美功能,那么就需要让字内的内涵丰富。于是,我们见到的字内点画各具形态,自然天成。在我看来,是为密不透风。
刘桂忠经典行草作品《沁园春雪》
接触刘老师源于一个偶然的时间点,同样偶然的是拜读到刘老师多幅作品,虽然不是面对面的采访,职业的敏锐告诉我,是否见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广阔的书法大海中,我发现一个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书友——他就是刘桂忠老师。你来我往中,感触极深之处是刘老师为人很谦和,“好品山东、诚信天下”一下子就能联想到一起。与人交流没有官场上的“傲慢”姿态,也没有如其他艺术家那样,开口就是骂人、贬低同行或“老子天下第一”的不良习性,相反感觉老师平易近人。
我和我的团队非常欣赏刘老师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他娴熟、过硬的书法功底。在我国,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往往是政治光环淹没了艺术本身。有的甚至是以体制中的“官宦背景”人为地将那些极富艺术天才的未来之星扼杀于萌芽状态。另一个欣赏刘老师作品的原因,以实事求是和客观的姿态来看,刘老师书法作品在创作上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但他却如此的谦虚,没有如其他艺术家那样,稍会几笔就以“开宗立派”或妄称自己是“中国书法几大家”自居云云。论艺品,当论人品!也更加促使笔者用心学习和追求进步,力求学写一点东西,也算是“君子之交”过程中对刘老师的一点点回报。
之所以欣赏刘老师作品,还因为刘老师沉淀得很深,淡泊得彻底,只有远离是非功过,才能创作的出经得起考验的作品;按照刘老师的话说,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创作是装不出来的,仔细阅读刘老师的每一幅书法作品,不管是大作品还是小逸品,下笔流畅、气定神闲、一气呵成,功底不够创作出来的作品,不是修修补补就是笔墨牵强,牵强的根源来自犹豫不决,缺乏自信所致。刘老师虽然是业余书家,其作品风格和特色已为刘老师工作所在的中铁20局系统所熟知,其笔墨绝不仅仅是在中铁系统小有名气的问题,而是已经开始慢慢走向全国,被越来越多的藏家所看好。
刘老师出自军旅,生于河北,居住陕西,工作在山东。受家庭熏陶,自幼研习书画,1984年由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现任职于中铁第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在过去的岁月里,年年住帐篷,岁岁钻山沟;到现在闹市都城,始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天涯海角,四海皆家;以墨为友,苦中有乐;虽然中有停续,但云断山连;忙中抽闲,临帖不止。
在刘老师看来;“书法创作之高雅在于其能够反映出人的精神、内心、灵魂和才情,是书法创作者笔墨挥洒过程中文学修养与书法技能的融合结晶”。由此可见书法创作同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书法非练字,非临摹,而为修身。因此,为了提升自身的的书法创作水平,刘老师注重涤荡心灵、依身正道、博古论今、心至艺达,游刃间已达书法之最高境界。
刘老师长期以大山为伍、江河为伴;沙漠、戈壁、雪山、沼泽、高原无法阻拦中国铁路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无限延伸!刘桂忠老师研习书画已经很久了,当积聚的能量达到一个量化程度,必将爆发!也该是出来露露脸的时候了。
刘桂忠老师获奖证书一览
如今刘老师正是艺术人生中最为辉煌和成熟的季节,作品在山东、陕西当地具有相当高的人气指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刘老师作品不断成熟和个性化,笔墨的老道并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传统书法的领会和研判。刘老师作品之所以如此受到藏家的亲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传统书画起源于“临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书家一辈子都在“临摹”,为了弥补前人走过的弯路,刘老师独辟蹊径,博采众长,传统书法也需要创新,那就是融入更多的思想和内涵,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刘老师常说,书法创作没有捷径可言,唯一的法码靠真才实学,只有真才实学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才能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否则终将是“昙花一现”。反复研习刘老师书法作品,当我们将刘老师作品与当代书法名家作比较,并没有发现笔墨、技法和流派的区别有多大,只有在抛弃头上的政治光环之后,艺术才具有可比性。古人云;“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出光芒”,如今刘老师作品已经在北京逐渐引起学术界和收藏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老师作品的市场潜力将被更多的认识,我们相信刘老师作品走向全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江汉2016年4月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