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必有恒
南通市老年大学书法研究社 马济宏
本人2009年8月31日退休。退休后参加由资深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晏先生主讲的南通市老年大学《行草研》和《高级书法班》学习。
老人研练书法,从大的方面讲,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实际意义方面来说,为防止寂寞找点事做做。这几年当然也参加了国内一些书法大赛,也获得过若干个奖项。2013年由【书法画报】牵头举办的全国中老年书法大赛,本人十分荣幸地与市老年书画协会会长顾嘉禾老先生齐名同榜获得了三等奖。这些年,在老年书法活动小组推荐下先后加入了南通市、江苏省以及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有了老人活动的地方,自然也参加了老人书法研究社的各种活动。
记得前年,2014年老年大学书法研究社邀请著名书法家、企业家、南通市书协副主席杨谔先生作了一次精彩的【写字与书法艺术】讲座。杨主席国内有榜,省内、市内有名。然而杨大师谦虚、坦诚。不缺学问,不缺情感。演讲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他是用纯洁的感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去的。其间,杨大师斗胆地说出了很多书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有人问一个国内书法界很有来头的一位书家一个问题,中国书协会员8000人中的字多少人达到“书法水平”?又有多少人达到“艺术水准”?书家含笑不答。杨大师替书家回答说,达到“书法”水平的恐怕不到5%,达到“艺术”水准的不到1%。。这话我信。因为互联网上众多书法作品在我这个小人物看来写得真不怎么样。但是他们都是书法家。其实,那能有这么多的书法家?尤其是老年人,尽管你孜孜不倦,热情高涨,努力执着,甚至过于痴迷,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真正书法家的水平。一味地追寻什么书法家,完全没那个必要。我的观点:老人书法,玩玩而已。再说凡是上了年纪的老同志,书法已基本定型。年龄不饶人呐。尤其是上了一大把年纪的80后。
同年,书画研究会邀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沈元成老先生作了一次以【书法与创作】为题的讲座我也认真聆听了。老先生绝对正统,有老者风范。沈老从书法与创作定义、由来、实施程序、要求以及具体操作等诸多方面作了十分详尽的阐述。老先生语言朴实,诙谐幽默,面面俱到,精彩绝伦,受益匪浅。特别是讲到创作须要有【新、高、独】三要求时,对我本人促动很大。没有新意,技巧、意境不高,不独一无二,不带情感的书法创作,就是简单地重复。归根结底,只能是浪费时间。
要说我在书法上有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心得体会,当然无法与沈老先生等市内一大批书法老前辈以及新生代杨谔大师相比。起点层次不一样,素质境界不相同,本人对书法的研练仅个人爱好而已。自己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对照自己的书法经历,只是一张白纸。尽管和老者一样,努力加执箸。自我感觉写来写去,还是老样子。退休后在资深书家张晏先生主讲的高级书法班里头研读,有进步但不明显,有收效但很一般。
回顾自己退休后6年来书法研练经历,真要作一个小结的话,值得回味的是6个字。勤奋--思考--积累。
王羲之7岁开始学书法,靠的是勤奋,最终成了一代书圣。书法来源于勤奋!依托于坚持!毫无疑问。只有坚持练下去,一定时间之后会有所成绩,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不可能。话是这么说,但要真正做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来源于勤奋!依托于坚持!有人曾这么说过,培养一个艺术家要10年,培养一个工艺画家要20年,培养一个书法家要30年。书法是一种艺术,要真正走进艺术殿堂之大门,勤奋不可缺少。书必有恒。三分钟的热度干脆别练书法。
书法思考的概念我感觉应该根据字的结构、笔画、布局等方面,通过思考让你的字能具有艺术感,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到达这样的境界,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深刻体会和反复思考。不少老同志多多少少存在这么一个通病,那就是不会洞察字的特点,光感觉到人家的字美,却不知道美在什么地方。光感觉自己的字不如人家,却又不知道差在什么地方,毛病出在何方?金陵派书法泰斗林散之先生曾说过:“光学写字,不读书,不思考,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一幅好书法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准确地说应该在笔法、结体、行气以及笔墨等方面,通篇充满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字的大与小、正与侧、收与放;字与字之间疏与密、方与长;行距之间触与离、冲与让;正文与题款之间主与次,呼与应、意与趣等。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严太平先生曾经在《老年人学习书法应注意的问题》一文中说的很到位。学习书法要有计划性,强调要通过反复思考,明白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只有摆正位置,才能有针对性的拟定学习计划和步骤,否则会出现肓目性。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总在原地踏步,总在低水平上循环,原因在哪?除了基础打得不牢外,很多人忽视了思考这一重要环节。因为书法是传承知识和交流感情的载体。学书法的人不仅写字,整体素质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要能静下心来,研究书写内容(古今诗词和名言警句)的来龙去脉,能够背诵这些诗词和名言警句那是更好。因此学习传统文化要精而不贪多。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书体,痛下苦功。勤加思考,百折而不挠,尽可能尽早达到和古人相通的境界。
三重视积累。常说字如其人。就是说每个人写出来的字,都包含着自己的东西,其中包括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要真正做到写出来的字有形有神,神形兼备。这不是一般人上几个轮回的书法班能达到的。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曾经说过: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练和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练,注重技法;而学则指导练。既有对书法理论的学习,更有涉及与书法相关的绘画、音乐、诗词、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美学理论、辩证思想和文化国学的积累。
自从2014年我在老年大学【行草研】【高级书法班】结业后,我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对书法理论的研究。自我规定,基本上上午玩电脑(大量浏览、重点搜索自己认可能接受的名人名家书法,不排除字确实写得好的非名人名家)。下午写字,我称它为“扶风堂人戏墨”。同时也就从那个时候起,鄙人已经和正在傻做着两件常人不可思议或常人认为是无聊而不愿意做的事。
1. 以 PowerPoint(简称PPT)形式编著一本【马氏经典字集】。
资料表明:中国汉字大约将近十万个。日常使用的汉字有几千个。
我的那本【马氏经典字集】当然不是将所有的中国字收刮囊中,强调常用字的书法经典。完全按照英文26个字母顺序排列,每一个字有楷、行、隶、草、篆五种字体。收集汇编的这些字的来源: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当今我个人看好的书法家和我个人认为耐看、值得欣赏的字。现在国内书法家多如牛毛。我有一个原则,我认定满意的书法作品或某作品中的某个好字,会第一时间将它复制记录下来,汇编到我的PPT文稿中。等到用时随时能以最快速度找到任何不同字体的某个字。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把看到足够满意的字,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它就有可能成为你自己的。否则一不留神让它溜了,再也不会属于你的了。
2.收集有关书法方面的全方位资料。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信息多得出奇。资料随手可得。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到目前为止,在我电脑的F盘中,已经储存了足够多的有关书法方面全方位资料。
比如【品味经典诗句书法多版本】根目录里下设【朱柏庐治家格言】【唐太宗养生百字铭】【多心经、吉祥经、金刚经、地藏经、灵飞经等佛经多版本】【苏轼-游石钟山记】【柳宗元-小石潭记】【九成宫碑记】以及【赵朴初-宽心谣、莫生气、养生三字经】以及【读书格言】【自信心格言】等名言名句等若干个子栏目。子目录里又设有孙目录,孙目录里有孙孙目录等等。
如何体现品味经典诗句书法多版本?比如说,同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名诗句收集有众多国内大书法家作品。书体各异。形式多样,一应俱全。
老有所为不敢说,老有所学是真的。【自己适时拿出来翻翻,非常陶醉,非常享受。】
中外驰名的明朝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记载有 1892 种药物, 11096 付方剂,共计190万字。巨著花费30年精力完成。期间阅书800 余卷。全书渗透着李时珍一生心血。我相信知识的积累比知识的创新更重要。人生一辈子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都需要积累。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志。积累要有时间的保证。咱们退了休的老人,什么权、名、利都没了,有的就是时间。当然积累方法有多种多样。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我相信足够“量”积累可以产生“质”的飞跃。关键在于凡事要动脑。只动手,不动脑,不用心,不去“悟”,不会开窍。应根据自己情况,研究符合自己学习方法和步骤,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办法。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弄清书法的一些规律性。只有看得多了,琢磨得透了,自然会开窍。书法中的“悟”包括解决笔画、结构、章法等三个构成要素的统一联系。其中字的结构更关键。书法艺术之美既在结构中又在笔画中。
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信息多的是,只要你下决心钻进去,会让你目不暇接。也只要你有时间,有兴趣。广泛阅读,大量搜索,合理筛选必定有足够量的积累和收获。我坚信知识获得,在于点滴积累、充实。厚积才能薄发。
上了年纪的人,研究书法必须摆正位置,务必以娱乐为主,适可而止。一味地盲目追求什么书法家、艺术家完全没有那个必要。书法研练过程中,只要你感到快乐,自己感到满意比什么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