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教子
1、抱草进牛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余家九人,未成年者五六,全家农民,一贫如洗,长年挣扎于温饱,每临三餐饭点,大人小孩无不前胸贴后背,个个饥肠辘辘,饭菜多不能各取所需,所谓饭具是红苕、苞谷类粗杂粮,且清汤寡水,人影晃动。所谓菜,经常只是酸菜一碗,或自制海椒豆瓣一碟,实在无法,只好干炒自贡盐巴一盘儿,间或一碗时蔬,不敢奢望鲜肥。故而八、九人围一桌吃鼓眼饭,即是惯常且当然之事。
所以每见那碗时蔬上桌,七八双筷子,五抢六拖,风卷残云,转眼就只剩碗屁股了。这时母亲见状对我们就一阵吼:斯文点嘛,省到点嘛,就像抱草进牛圈,两下抱完了又吃鼓眼饭。
三四十年过去了,母亲那句“抱草进牛圈”,时常萦绕余耳边,特别是现今每到饭点,见满桌之山珍海味、时蔬鲜肥,无论怎么抱草进牛圈,最后剩下的、倒掉的,何止一二。尤其邻里间、宴席上,总能见到婆婆奶奶、姑子阿姨甚至五大三粗的纯爷们儿,端着碗追在儿孙们屁股后面,喊着嚷着:幺儿乖乖,这个好吃得很,再吃点嘛。其情其境,相去何止三四十年!余今年届耳顺,常忆过去之事,那句“抱草进牛圈”,当年何其不“耳顺”矣。
2、条条蛇都咬人
余幼时,兄弟姊妹多,故家务繁杂琐碎,父母无法应对,.没得法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兄弟伙、姐妹们,一个也别闲着,大的搓衣洗碗、小的拖凳扫地。可天长日久争吵打闹是常态,个个是避重就轻耍计谋,推三阻四找借口。老大说昨天我洗了衣今天只洗碗,老二说昨天的衣更少,今日碗无油,老三说现在肚疼,老五说这会儿头晕,每当母亲听见了,又是一阵吼:大的不像大的,小的不像小的,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条条蛇都咬人,怕得了吗。
既长,知道中国有句“条条大路通北京”,世界有句“条条大路通罗马”。余读书每见此语,总会想到母亲那句醍醐灌顶之语“条条蛇都咬人”。再后来,余做教师几十年,每教学生励志时,指导学生解题思路时,或讲到“条条大路通北京”“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总是要画蛇添足,讲条条路上都有蛇,条条蛇都都咬人。
但又总是诚惶诚恐,不敢自以为这就是教书育人,亦或更是有违教育教学常理而误人子弟。故录之于此,以就教于读者方家。
3、知理不怪人
因余兄弟姐妹多,加之与邻里间的孩子玩耍,故内外纠纷常有:吵输了,摔伤了,事情搞砸了,东西毁坏了……且往往都是互不相让,互相指责,一推六二五:此事与我没关系。而又往往很难理得清楚,搞得明白谁对谁错,或根本没必要费时费力去搞清楚弄明白谁输谁赢、是非曲直。倘若这时母亲发现此处硝烟弥漫、不可开交,就来辨是非、断公道。而母亲的执法行为还是一阵吼,但其间总有一句中气十足且很文化的话“知理不怪人,怪人不知理”,如若还不熄火,就驱散隔离,再死灰复燃,立刻棍棒相加。
余稍长,每临是非纠结,总会想到母亲那句很文化的常用语。进而知道有句更文化的不常用语“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但不知当年母亲根本就不懂这句更文化的话,还是因这句更文化的话很缺乏用来吼的气势,更或是因为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说这种话有风险,真就是“或有骨肉惧,欲言不敢语”。
待余稍谙世事,便一度认为母亲当年不应该用这种思想来教育孩子。总觉得在一个很江湖社会中,这种理念十分迂腐幼稚 ,以致余兄弟姊妹众多,却至今无一人创下些许基业而笑傲江湖,光耀门庭。
但几十年过来,余更觉得一个健康的社会状态,一个和谐进步之公民社会,是很需要这种思想理念的。
于是余更是感恩母亲了。
母亲邓维英 儿子郭锦泉 2012年7月
附小插曲:
1、《慈母教子》书法作品,2012年入展《首届‘蔡文姬’全国书法大赛》;
2、
《关于“慈 母 教 子”》
2015.05.08今天有事到市教育局,无意间碰到督导室一位早前就认识的朋友,就有幸被邀去他办公室坐一坐,喝口茶,聊了会儿,因为他也喜欢书法,且功底很好的。所以三两句话之后就聊到了书法,并说他喜欢书法是一直受到我的影响。
由此话题,他说:你在大千美术馆展出的一副书法作品《慈母教子》,让我五体投地。不但书法漂亮,而且文字内容很安逸,我是全部读完了的,尤其写到过去没有吃的,我心里一阵一阵的酸楚,文章写得太好了,太真实了,太感人了,我也在农村长大,所经所历,感同身受。而书法作品,我认为是我看过的你的书法作品中最好的。并说一定要收藏我一幅作品。
我很是意外: 1、他去看了那个展览;
2、 那么认真,那么仔细,那么在意;
3、 给与那么高的评价;
所以母亲当年教养膝下儿女们的话语,不但儿女们没有当“耳旁风”,且从此感染着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