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 俗 能 否 共 赏
去年马凯先生在《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座谈会上提出:“要有雅赏的作品,也要有俗赏的作品,更应该提倡多些雅俗共赏的作品”,“大凡好的作品,特别是精品和经典,都是雅俗共赏,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作品。”而最近在《书法报》上,看到葛昌永先生撰写的《雅俗岂能共赏》的文章(以下称葛文),文中写到:“雅俗能共赏,真是好状态。只可惜,这种状态只是愿望,只是理想。”我对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经过再次认真仔细的斟酌之后,还是认为雅俗是可以共赏的。
老天在天上安排了日月星辰,又在地上安排了陆海山川,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说,它们并没有雅俗之分。但是,老天也在人们的脸上安排了两只眼睛,这样,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草民俗人,都一律平等的可以看到天地之间精彩缤纷,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月亮不会专为雅士而放光,也不会专为俗人而抹黑。不仅如此,老天又在每个人的头部安排了一个脑瓜和一张嘴巴。于是,同样一个月亮,当年大文豪苏轼就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千古传诵的词来。而今天,流行歌曲也唱出了“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雅士和俗人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叹!这不仅是“愿望”,也不仅是“理想”,这是真真切切的客观存在。
自然景观能够雅俗共赏,而艺术作品也能雅俗共赏吗?能,当然能!芭蕾舞是欧洲典型的宫廷艺术。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芭蕾舞艺术家创作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轰动全国,工农兵大众争看舞剧的热情不低于文人雅士。还有,中国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靠街头卖艺过日子,是典型的“下里巴人”,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不但征服了中国的老百姓和专家教授,也征服了世界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小泽君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不只流下了眼泪,而且还对身边的人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着听!”多么动人的雅俗共赏的故事啊!
葛文在第二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雅俗是“水火冰炭之不同。雅就是雅,俗就是俗,不能说某一事物,某一件书法作品它既雅又俗,这不等于说一个人既是女人又是男人吗?”这个问题提的巧妙!它困扰了我好几天,难以正面回答。于是也学着发问,我的问题是:“女人就是女人,为什么会生出男孩;男人就是男人,为什么会有女性的后代?”其实以上这两个不同的问题,答案就是葛文第五段所说的:“阴阳是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不能分离。于是我们的先民发明了太极图。太极图中那两条像鱼的东西,此起彼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如果说需要做点补充的话,那就是:男人就是太极图中上面的那条白鱼,女人就是太极图中下面的那条黑鱼。
那么书画作品存不存在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呢?有!不仅有,而且它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是雅俗的比例不同而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草虫、果蔬等一类俗物,甚至还有令人讨厌的老鼠。就体裁上来说,它是俗的,从构图立意和笔墨技巧来说,它是雅的,二者和谐的共同处在一件作品中。再说书法,一个书法人从俗到雅没有几十年的努力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俗雅的转换是渐进,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转换的过程中,自然是一笔一笔、一字一字、一部分一部分的由俗到雅。那么,在这几十年里,他的作品中自然存在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现象。就是现在“大家”的作品中,也时有俗笔、甚至败笔出现,只不过是雅多俗少,俗不伤雅罢了。这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雅俗不能共赏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老百姓不懂艺术”的翻版,是“低估大众审美”的“孤芳自赏”。这种观点不利于书画家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2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