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飞神韵 泼墨写仁心


                                                ————张子健书法印象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张子健先生亦是其中佼佼者。
    张子健,号洵墨轩主,师承著名学者、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科研所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培训中心讲师
     张子健先生自幼秉承家学,随祖父、父亲学习书法,正是从小在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让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他的书法以质为研,以势为法。习书自欧阳询、虞世南入手,后上溯魏晋,于钟繇、二王及隋唐墓志用功颇多,兼习行草、隶书。楷书遒劲端庄,行草圆润流畅,隶书浑厚蕴藉,尤擅小楷,得清雅、古朴灵动之意。
            古人云:“技近乎道”,在临摹、练习书法时,张子健并不觉得单调苦涩,而是完全沉浸在古人的技法宝库中,摄取古人的艺术精华,锤炼出其书法的独特风格:苍劲而不呆板,飘逸而无媚态,或如虬龙腾空,或似行云流水,潇洒脱俗,笔力自如。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这是张子健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他主张师古出新,潇洒典雅的魏晋风骨,文雅谦和、气韵生动、古朴自然是他心仪的理想艺术境界,随机应变不见经营痕迹,一点一划中蕴藏着古朴灵动,让人感受到一种静穆、散淡而古雅的艺术气息。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张子健深知“作书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都不可能通其妙”,而且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特别讲究个性和情感的宣泄。所以在寻找生命活力的翰墨之中,他勤学不倦,博览群书。他通读过《道德经》、《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古文评注》等大量的哲学和史学,他认为,书法与哲学是“孪生兄弟”,它们相辅相承、融会贯通。他说,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要回归自然,法自然、师造化。追求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最终书法的本质是精神而不是单纯的技法,读书的积累赋予了其文化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意志,这些为他取得的一连串成绩作了很好的铺垫。
            如今,正值壮年的张子健怀揣着他的书法理想与激情正在跨步前进,他说:“今后的艺术之路很漫长,人生之路却很短暂,不论何时何地,我对大家的感恩之心不会变,对社会、家庭、乡亲的责任心不会变,对历代大家和经典的崇敬不会变,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和探索,拓宽自己的创作空间,认真努力地投入到书法学习、创作中去,以实际行动回报伟大的时代!”
相信随着岁月的磨砺,他的作品会日臻成熟完善,期待着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正在他面前展开。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