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画道自然,静守渝水无尽
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其中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张大千、胡适、林语堂、郭沫若、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老舍等,使陪都文化兴盛一时,重庆成为了当时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贤坤兄就是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生根发芽,他书画皆修。他总是追求画面的诗意:时而画面有峰峦叠起松声悠远之感;时而云锁半山随心居;时而画面又有安静闲达之美。章法上不落俗套,笔墨挥洒自如,气息连贯,笔不困,墨不涩,让人尽感神闲气定之舒朗。
当然这不是说贤坤兄的书法绘画已经达到神品逸品什么的了,他还在努力的学习和研究之中,他还不断的在深入,在探索,已有较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他的路子正,又有文化底蕴,相信他日后定能到达艺术的高峰。
著名书画评论家尹晓娣丙申初秋写于灵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