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守望者--杭州书画家潘联明小传
文/圆生
在其他孩童还在与玩具做斗争的时候,七岁的联明已经自觉开启了毛笔字的启蒙之路。六十年代的物资匮乏也并没有妨碍到他对写字的坚持,没 有纸张,就写在地上、墙上、没有帖子,就临摹报纸上的大字。还是稚童的联明,却将“坚持”二字铭刻于心,铭刻在以后漫长而艰苦的求学 之路忠。我想联明应是幸运的,小小年纪就已经体悟到生命的欢愉。
十九岁,联明进入部队做了一名特务兵,这使得他有机会继续练习书法。1980年,承蒙当时余杭县文化馆馆长的赏识,联明接触了篆刻,而 这位馆长也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同年,杭州日报组织了书法培训班,有了扎实功底的联明直接进入到书法高研班,跟随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学习 。当时联明是白天在临平上班,晚上到杭州学习,夜深没有公交车了,联明就骑着自行车从杭州赶回临平,每天来回六十公里。培训时期的艰 苦不止如此,夏天还能在脚下放上一盆水去暑气,但冬天,寒气入骨,冻得人瑟瑟发抖,简直要冷到骨髓里去了,克联明搓一搓手仍旧握住毛 笔杆继续练习,就连休息的时间他也拿来临帖,画画。这个时候,联明已经开始了自学画画联明先进入中国美院开始系统学习书法与国画,之 后入美术报进修。
联明的求学之路可以用“八方拜师,刻苦好学”来总结,他跟随过的老师有沈炳老师、徐家铮老师、易有达老师、吴静初老师、廖洪波老 师等,现在联明跟随姜宝林老师学习。书法上学习钟 、二王、褚遂良、李邑、孙过庭、米芾、苏东波、黄庭坚和王铎等人,国画上拜学徐文长 、八大、石涛、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和卢坤峰等人,在画竹上联明学习郑板桥、蒲华和诸闻韵三人。刻苦好学为他赢得了“笔墨有力,内 功扎实”的好评。
如果说书法是联明的启蒙,那梅竹则是联明的伴侣。与大多数人画竹不同,联明自小与竹林相伴相长,自然相知。“青梅竹马”的关系使得 联明与竹子产生了相契相融的深厚感情,故而他笔下的竹子自然生动,有别于他人,也也因此被大家称颂为“江南一竹”。天性好学的联明从 来都是笔耕不辍,他说自己:“两天没字画,浑身不自在”,所以经常是写字画到废寝忘食,不知不觉就天亮了。
观联明字画,是清净典雅、不落火气的享受。他的书法既有二王的轻畅明快,又畅抒胸臆,既有传统精髓,不狂怪恣肆,又有自己风神气 质,讲求风韵。联明的竹子不似板桥先生的兀傲清劲,也非“蒲竹”的苍劲妩媚,而是带有江南文人特有的气质,温雅秀气。更别具一格的是 ,他笔下的竹子节节攀升,异常高挑,好似要行走一般。
联明的一字一竹石长年累月磨出来的,是汗水和功力浸出来的,泛着岁月的光辉。他是把书法和画画揉入骨血的人,我想就像麦田里的守 望者,他大概也是竹、字的守望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