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抒怀

咏月抒怀

月亮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天体,中国人赋予月亮无限的生机,寄予不尽的眷恋。我们是诗的国度,歌以咏怀,月亮自然是抒发的载体。全唐诗加上五代十国的三百多年间,入编的就有五万余首,诗人两千多人,咏月诗句难以计数。唐朝的文人无不是诗人,只是水平高低的区别罢了。既然有诗人,有诗,必有咏月之句,因为月亮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思。由于过去传播手段所限,更多的咏月的佳句不得记载。不过,就仅有的流传所有,足可够我们吟赏诵读。白日忙碌一天,体验了太阳的光热,无暇四顾。清晨的朝日和傍晚的夕阳尚可观赏,夜晚是不见日头踪迹的。月亮与人是夜夜相伴,每当人们稍有闲暇,心有所思,举头望月会有联想。慷慨激昂时无需月亮做伴,只是思念、感怀、忧伤时月亮才是最好寄托。人称“天镜”,一是她升降有序,二是更像硕大无比的明镜折射世间万象。外国人虽然也珍视月亮,可没有我们那样亲近月亮,没有这多感人诗句以吟啸。历代文人以把月亮视为吟咏不厌的对象。把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向明月倾诉,融进月光,身在其中。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美称美唤。美丽的月亮是历代文人笔下多情的对象,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善解人意,形成独特的吟咏意向。

游子心境。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霜不就是明媚的月光吗?寒山寺轮廓清晰可见,停靠的小舟在水中飘摇。诗人夜半未眠,旅愁的客子望着下弦的明月,闪烁如伴的渔火,心理些许有些慰藉。在孤寂中寻得迷人景色,不寐也罢。

为伍相伴。古人咏月诗不可胜数,而尤以李白为多,李白全集中与月有关的诗达320余首之多,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引人瞩目。诗仙李白一生离不开月亮。《月下独酌》花丛美酒,月下独饮。月下有人,人下有影。喝到酣畅时,犹如三人同饮,一醉方休。兴起时足蹈手舞,三人联动,潇洒自如。举头明月,环视花丛,低头清影,此时何孤之有。畅饮时欢聚,清醒时分离,明月如挚友。其实,诗人抒发着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希望月亮能排遣心中之孤寂。诗人爱恋月亮,与其为伍,不离不弃,情感释放,心装明月,酒后更能得以升华。《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了明月陪伴友人远行,用明亮的月光照亮友人行程。月亮的角色有了转换,酒友变成可托付的兄弟。《古朗月行》诗人见不得弯月,残缺不全令人感叹,不值观看又不忍离去,悲伤忧虑使然。《峨眉山月歌》其中的月亮又成为与老友告别,恋恋不舍,恐今后想念却难以相见。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情感纽带。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望见明月,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同望圆月,意境幽静秀丽,感怀真挚。有情人天各一方,月亮是情感的连接纽带。宋人也有不少借月抒怀的佳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无月盼有月,回想在圆月当空,花、月映在酒中,举杯共赏的愉快时光。月亮是一种放松心情的载体。也透出词人忧国忧民的伤感。

倾注身心。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词人乐观、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表达无疑。明月成了终生的朋友,与月亮相拥而永存世间。“惟江上之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词人豁达、开朗、大度,享受天地大美,欣赏月亮的无穷魅力。


月圆月缺。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而满月则是圆圆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且突出了月光的净洁,描绘颇为形象具体。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翡翠楼前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句句说月亮,月亮挂中天,夜色寒凉;月光如此皎洁,月轮分外团圆。和漫漫长夜形成鲜明对比,玉镜、月轮、冰盘都是对月亮辉煌的赞美。

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张养浩的“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桂树明晰可见,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天地人间,山川原野,被照耀得如同白昼。面对此情此景,按捺不住激动,引吭高歌,询问嫦娥怎不一醉方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静谧清赏。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俱显宁静和优美。白居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琵琶女演奏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唯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万籁都陶醉在这种宁静的夜色里,月亮升起,给空谷洒下皎洁银辉,竟使山鸟惊起。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更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黄庭坚的“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秋月,每每与露、霜等物象共处,温庭筠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冬月又总是与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衬的,杜耒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思乡思亲。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们生发出奇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亲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
月明情幽。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嫦娥,也作姮娥、恒娥,系神话故事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月宫。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写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明亮的月魄有时清晰,有时又晦隐,惹人遐想,因此流传下诸多美丽传说。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相思物!古人今人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爱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牙、月魄、月轮、月桂、桂魄、玉轮、玉盘、玉环、玉羊、玉弓、玉鉴、冰鉴、宝镜、冰镜、桂月、桂轮、明蟾、清蟾、白兔、玉兔、金兔、兔魄、蟾兔、兔轮、蟾蜍、蟾宫、清蟾、玉蟾、素娥、银钩、琼钩、碧华、园景等。这多形象令人应接不暇,难以名状。有一千个诗人,就有一千个鲜活的月亮。寄予了人间无限遐想,无限的感怀,无限的情思,无限的憧憬,无限的梦幻。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她牵动了多少人心、温暖了多少冷漠、减少了多少遗憾、抚平了多少离绪、引出了多少佳句。这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句多,赏月读者更多。

诗的国度是诗的海洋,尽情表达是诗的海潮,赏月就是诗的浪花。

      万里城     2016.11.21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