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池丹青存知已 心香一瓣慰故人

 

砚池丹青存知已  心香一瓣慰故人

县瑄书画集序

莫建成

我和县瑄先生既是同乡,也是朋友。在文物保护方面可谓志趣相投。他在天水麦积山文物研究所工作,虽未朝夕相处,但也彼此间经常沟通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对我的工作也多有裨益。其中有一事至今仍觉感怀。他知道我对书坛巨擘王了望情有独钟,矢志搜罗、研究王了望的书法作品,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他得知天水有人收藏了王了望的书法作品,便将此事告知于我,并联系介绍,最终使作品被陇西县文化馆(现存博物馆)收藏,成为馆之重器。这些事,每每想及,恍在眼前,历历可见。他已去世近二十年,天不怜才,令人唏嘘。今天,得以系统观瞻他的书画遗作,又心生许多感慨,聊作此文,来评介鸣珂先生的书画成就,同时也作为一瓣心香,以告慰故交。

县瑄先生的书法,以二王为宗,又广采博收,对北碑、米芾、赵松雪等书法传统也多有涉猎,同时,他又倾其半生痴迷钻研王铎与王了望的书风,深得二人精髓,最终自出机杼,形成了自家风貌。

县瑄的书法,从点到线,自圆自足,自我俯仰,一笔落下,另笔连带,周流复始,循环不息,行笔虽断而气韵犹存,首尾顾盼,别出新意,最终构成自己的风神气象,成就了他自己的精神气慨和心性意境。

县瑄先生的书法,苍劲中有华滋,浓厚处有灵气,线条驰纵,笔墨飞动。比如其作品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是在山时通篇传达着他习碑之所得,金石味十足,颇有力度,同时又刚柔相济,节奏清析明显,张弛有度,气韵连绵,一气呵成并古意盎然。给人一种沉雄之感。县瑄先生晚年作品路入青松翠霭间,夕阳倒影下溪湾。此中猿鹤休相笑,谢傅东归自有山,洋洋洒洒,饱含气势,酣畅淋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总之,县瑄先生的每幅作品都有各自的气息和风貌,每一字、每一笔、每一线条都透露着个人的精神气息。

县瑄先生在进行书法创作并有所成就的同时,他在书法文论上的一些见解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的一些论书诗,既现其诗才,又体现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感悟。比如其七言诗:盘结根藤悟草篆,纵横裂痕见蛟龙。书法有法归无法,一点灵机识造化。县瑄先生在这首诗前两句亦用比兴的手法,以二字形象生动而不失动感地来诠释书法书写的过程,把书法的线条比喻为根藤,这根藤柔如钢丝,坚似屈铁。紧接着以一个字点明书法的要诣所在,对书法要有所感,有所悟,这样才能窥知书法之真谛,才能有所建树,语虽简约,而内涵丰富;后两句从形象升华为义理,阐述了书法创作中的法度与无法的关系,点出了守于法度,又出于法度的关系问题,只有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才能真正参悟到书法的崭新境界,这些见解,可为深刻。从鸣珂先生另一首诗里能看出他的深厚学养。书道渊深似海,探源夏商周秦,虫书鸟篆古朴,伯英草圣入神, 二王最称风雅,张癫狂素新奇,鲁公雄浑肃穆,铎老可谓精能,今古变化无穷,我辈勤奋继承。以寥寥数句,概括了书法演变的历史和不同时期及代表人物的书法风格和贡献,这种概括,貌似简单,却饱含功力。鸣珂先生对书法艺术是一个虔诚的修练者,他的《五十学书有感》表露出了他对书法的敬仰与虔诚。半生学书苦难精,始悟毫端妙理深,扫除胸中尘五斗,铁砚磨穿功方成。习书先修人,只有荡涤清除胸中的世俗尘念,修练出高品位的格调来,再加上苦功,才能修得正果,这样的见解,于时下而言,确实饱含深意。

古人云:书画同源。县瑄先生的画作,意境清逸高远,散发着浑厚苍茫的气息。其对石涛情有独钟,这份情愫从其作品《乱泼残墨追苦瓜》就能充分看出。但他又在学习石涛时追求一种超越,力图有别于石涛。县瑄先生研究传统的道路特别的悠远,可谓借鉴广泛。但借鉴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的面貌。如其《陇山峰秀》,笔法老辣,大泼大染,巨石高耸云端,气势宏大。其题画诗云:陇上石奇未补天,亘古流传在人寰,人人争夸江南好,秦州亦有好峰峦。直舒胸臆,意境悠长。《松涛声中观瀑布》亦是笔法娴熟,信笔写来,意境深远。其作品《松风自奏天然调》与《白云红树两悠悠》传达出一种清逸悠闲的心境,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先生晚年的山水画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情感,是他对身边的陇山陇水充满感情的认识、体悟和升华后的深情表达。

先生身处麦积山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远离尘嚣,潜心钻研,心追手摩,浸淫于历代名士高人的诗、词、文、铭,精美的雕塑、壁画、碑碣、匾额、书画之中,并孜孜以求。同时常有大师级人物来麦积山或研究或采风,而每每与其交流、切磋,或者对其多有指点,使其收益颇多。据他给我所讲,郭沫若1958年来麦积山研究指导工作,他当时还是一个30出头的小伙子,他陪同郭老一同研究学习;1956年吕斯百院长携同刘文清先生带领西北师大的学生在麦积山写生采风,他得以向吕院长和刘教授学习,随后吕院长还即兴为他画了一幅肖像;上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来到麦积山,他和鸣珂先生畅谈艺术,尽情交流,后来两人还多次书信往来;上世纪90年代著名古诗词学家霍松林先生来麦积山,和鸣珂先生一见如故,谈杜甫,聊李白,整整一天,仍然意犹未尽。这些耳濡目染,对他的书画创作,可谓润物无声,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独享仙山佛祖灵气,名家大师朝拜麦积山时特有的接触和指点,升华着他的艺术与人生境界。

县瑄先生从来都没有停止他艺术的脚步,秉持着一份坚守。这种坚守,完全是出于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与虔诚膜拜。他的追求,没有任何的功利。心中的艺术理想始终鼓励着他坚持往前走,鸣珂先生是一个没走完路,但一直在行走着在追求的人。

评论县瑄先生的书画艺术,要说的话实在很多,但又每每感念于家乡故交的友谊与交往,历历在目的往事,又使自己难以平静,只能以浅陋之语,来挂一漏万地简要叙述他的艺术成就,惟愿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认识他的艺术造诣,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则可告慰老友了。

莫建成    原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甘肃省文史馆员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