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字法中的笔画变化 2015-9-16

 

浅谈字法中的笔画变化

李钢

大凡艺术的东西都是在动变中体现的,甚至动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艺术的含量,唱歌、跳舞如此,书法、绘画亦如此。一个字写得高级,离不开里面渗透的对比、呼应,参差等等动变点画关系。自从认知这个道理以后,我一直在留意观察书家如何处理点画变化,发现当代书家有的在平行笔画中用反向运动来体现“变”,如“”的短横与长横,有的写相对独立的一“横”,也从传统上的左低右高写成右低左高来体现“变”,不一而足。我也一度用制造矛盾的办法,即人为地使笔画之间形成冲突来达“变”。后来,在向洪亮老师请教时,他反复强调“顺势贯气”四字,给我以很大启发,结合对古帖的学习,逐渐产生了一点新的认识。

首先,变化要符合自然法则。一个字的上下左右形成了空间,笔顺的先后体现了时间,字法是将时间与空间统一在它的运动中,合理地处理每个字的笔画,这个合理的核心就是笔画变化要体现自然规律,做到“顺势贯气”。米芾《苕溪诗》中的“”字,由“横”起笔顺势到底,最后写主笔“竖”,这虽与有的前辈书家写法不同,有了自己的变化,但不违背法则,并有“势顺力沉”的效果。如把最后一笔变化成写上“横”,则无自然和“贯气”可言。笔画中的运力应该很舒婉地从指腕间流露出来,这种变化应是合乎生理运动规律的。如提笔写“横”时,不自觉地出现左低右高,就是一种自然运动状态。观察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横”,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角度。又如王羲之《蘭亭序》中“”字的“三撇”,其所呈现的变化状态也是如此,如对“三撇”的角度进行改变,则必须考虑生理上的协调和“势”、“气”的顺畅,违背则不妥。

其次,变化要适度。追求字法笔画的变化很容易在同方向的笔画里用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这虽无可厚非,但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遵从“违而不犯”的原则。米芾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堪称典范,《蜀素贴》中的“”字,三撇各不相同,尤其是下两撇角度有明显变化,但恰到好处。而当代有的书家的笔画变化则有过度之嫌,如“”中“圭”的下三横值得商榷。字法中的笔画容不得死板呆滞、没有生机,需要的是灵动,呈现生命的活体运动,但必须顺势为之,适可而止,不宜人为地为变化而变化,刻意在同类笔画中制造冲突,形成一味求“变”而忽略了笔画之间均匀和谐之美。

第三,变化要着眼于多方位的综合效果。

一个字的笔画变化极为重要,但字法要求的变化应该不是某点上的突变和布局上做作之变,而是每一个方位的顺势自然变化,形成“万木并育而不相害”的合成效果。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字,十五笔各具神态,仅从其中的五个横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起笔切面变化之丰富,收笔变化之多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会与下一字的第一笔产生密切连带关系,这又构成了字法整体效果的另一个方面,如米芾《蜀素贴》中的“”字最后一笔的“横”,虽取左高右低态势,但不唐突,而且自然合理。这种使每个字全方位的细微之处都呈现不同姿态而无一雷同的顺势之变,才是我们追求的字法目标。

字法与笔法、章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字法本身的内容也极其丰富,须从多方向进行考量,我只是从字法的一个侧面谈一点粗浅和片面体会而已。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