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秋风大散关

 

铁马秋风大散关

——王冰专书法作品扫描

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文化是书法的核心。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著的《书谱》,全文三千七百多字,以草书写成,不仅展现了唐人草书的风采,也从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度,阐述了书法艺术的特征和形态。《书谱》既是书法论文,又是杰出的书法作品,文书相映,千余年来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王冰专书法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的书法多写自作诗词,诗书并茂,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文人书法的书卷气。

王冰专自幼钟爱书法,醉心书道三十余年。他深知单纯的书写技巧,绝对成就不了书法的高度,书法是一门最需要人品、思想、学问、才情来支撑的艺术,因此,他崇尚文化,敬畏传统,追古人,研经典,临碑习帖,广览博学,在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书法功底。他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渊,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当代诗词与书法处在文化裂变的态势之下,书家在书写内容上缺失原创,纷纷照搬一些古诗词,书写内容单调,甚至千篇一律,不同程度地剥离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这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致命的硬伤。应大力呼吁和倡导书法家创作时书写自己的诗词原创。

王冰专十分注重书法理论研究,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书法创作。他发表的书法论文主要有:《浅谈礼器碑及其临习》《试论草书创作》等。他爱好诗词,有感而发,用诗词记录了他的人生足迹和对世态的感慨。他创作诗词达1000多首,并常以书法来书写自作诗。他的诗词情真意切,韵致迭出,许多书法家都书写他的诗词。有文化不一定能够成为书法家,但没文化肯定成不了有成就的书法大家。王冰专书法中的书卷气,正是他饱读诗书所形成的一种高雅气质。

王冰专书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元书体的丰富表现力。他的篆书,法《峄山刻石》《史墙盘》《毛公鼎》《秦诏版》等;隶书镕《张迁碑》《鲜于璜碑》《石门颂》《礼器碑》《曹全碑》于一炉;楷书以魏碑为基础,汲取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行书宗二王;草书追张芝、张旭、怀素、王铎。

笔者侧重赏析他的隶书、篆书和草书。

隶不入汉,则终为俗格。王冰专的隶书主要筑基于汉碑,他既深研、汲取诸多汉碑精髓,又兼容并蓄,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骨力洞达,浑厚凝重,端庄肃穆,疏朗规整的古质格调。他还参用汉简帛书的笔意,在哲理的层面上删繁就简,形态活泼而意浓,笔墨古厚却不失灵动,彰显出清逸、悠闲,意态潇洒,神采飞扬的情趣。

王冰专的篆书,结构匀称疏朗,具有理性色彩,然端庄而不呆板,灵动活泼,寓于情趣。结字富有装饰性。用笔中锋立骨,藏头护尾,圆实稳健,轻盈处见力度,绵里藏针。线条瘦劲老辣,挺拔锐利,充满金石气。整体风格简约,古拙,沉雄,厚重,苍茫,静穆,散发出一缕缕森严的庙堂气息。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抒情写意。王冰专将书法作为他情感的寄托,把自己生命中的喜怒哀乐都作为艺术的元素释放宣泄在了书法中。草书具有无定质的变化特性,是一种极为动态的书体。王冰专的草书可谓放笔野战(石涛),洒脱豪迈,恣肆险峻,狂放不羁,似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深得张芝匆匆不暇草书颠张醉素(张旭、怀素)的一脉相传,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他的草书很有骨力,很有气势,以形传神(顾恺之),一派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的雄强壮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激荡着生命的起伏律动。其章法奇崛跌宕,乱石铺街,枝杆硬朗,落叶纷飞。线条既飘逸流泻,笔走龙蛇,又回环委婉,翻折绞转,沉雄顿挫,擒纵自如,刚则铁画;媚若银钩(欧阳洵)。笔法八面出锋(米芾),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变幻无穷。点画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具有杏花春雨,干裂秋风的强烈美学对比。墨分五色,将浓墨、宿墨、干墨、枯墨、湿墨、洇墨、溅墨的丰富性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率性、率情、率意,随心所欲,然不逾矩,以平正为主体而追求险绝,平正,险绝,复归平正。

王冰专做人低调,不事张扬,默默耕作。他的书法作品曾每每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性的书法大展,屡获大奖,并被专业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书坛百杰等称号,然他既认为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他对自己的艺术从来不满足,近几年还先后进修于山西书法院“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当代解读”高研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韩少辉导师书法工作室和崔胜辉导师书法工作室。进行知识的不断更新,思想境界的进一步升华。他在书法新的长征路上,永远都在艰辛地长途跋涉,去勇攀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梁秀亭(中国著名书画评论家、现供职于山西省文联)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