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跃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澹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一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幅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欢、绝望窒息心智,其人生之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最终以那分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事实上,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没有艺术,生活不完整;没有生活,艺术无源泉。追求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调节生活,而不是供给生活,例外的只是极少数。
作为一位艺术爱好者或艺术家,能以平常心对人、对事、对艺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少道中之人最缺少的就是这个。君不见时下的书坛,可谓是热闹非凡:展事不断,赛事连连,冲刺培训、作品点评、重点作者强化训练……,所有活动的举办,无一不是冲着获奖、入展去的。一旦评选尘埃落定,获奖者欢呼雀跃,落选者或垂头丧气,或满腹牢骚(看看一些书法网站上网友所发的帖子即知)。实际上,入展、获奖、落选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其中有必然性,更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不必要过分去计较这些。以首届青年展为例,收稿一万七件,笔者认为这其中至少有四、五千件作品具有相当水平,能够达到入展层面,作为评委,从这些作品中任意选出六百件定为入展作品应该是没问题的,对作者、参观者都是能够交代过去的。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落选作品并不一定比参展,甚至有些获奖作品差,或许运气稍差一些罢了。所以,落选作者也没必要灰心丧气,应以平常心对待,更不要把怨气发泄在评委身上,这是当代书法展览评选机制目前尚不完善所致。换位思考一下,在另外的展事中,你的大作可能入展或获奖,而与你的作品水平相当的作品却落选,别人的心情不也是一样吗?如果我们老是想着这些烦恼之事,那可是自寻烦恼,与人、与己、与艺均无益处。落选的时候,常想想入选时心情,或许心情会变得开朗、快乐很多,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去。只要丢开烦恼,潜心于艺,何愁艺事无成?
任何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既能执着,又能洒脱。对自己看重的东西——执着;对自己看轻的东西——洒脱。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能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行所无事。真正地静下来,不求速成,不欲人道好。名心既淡,火气、怨气全消,真真正正做下去才好。
2002年,在祝贺启功先生90华旦宴会上,有人问他:“你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为什么还这样开朗?”先生回答时说过这样的话:“……,遇到挫折,我不生气。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找不痛快干什么?”可能正是先生有这样一种不思八九,常想一二的心态,所以活得快乐,这应是先生高寿秘诀之一吧。
“没有人把你当回事的时候,要把自己当回事;很多人把你当回事的时候,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歌手韩红曾说过这样的话)从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过成功,更有失败,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必因成功而高兴过头,也不必为失败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少思八九、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只想一二,或许我们能活得更快乐一些、潇洒一些、充实一些。
(载于2005年2月22日《青少年书法报》及4月日《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