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间隙,我喜欢翻阅一下身边的书法报刊,或新或旧,无关紧要。我的读报方法可能同一般的阅读方法有些不同,我喜欢先将作品作者的姓名用纸覆盖起来,待解读作品后再确认作者,很有意义,也有收获。
其一,经常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看到一件作品极似启功先生或王澄先生的,但打开盖纸后看到的却是陌生人之名。我想,现在的书法爱好者之中确实存在一大批静不下心来,有浮躁心情,追逐流行书风,想走捷径的人,这部分人靠模仿他人的作品去达到参展、得奖的目的。
其二,在看一些报刊上的作品时,有时会生出一种感慨来:这样水平的作品怎么能出现在这样一种级别的刊物上?待打开盖纸后方释然,原来是“名人”的“大作”,此刻,我不禁哑然。“名人”当有成为“名人”的道理,有时我也能理解做“名人”的心理和难处。但如果“名人”将应酬之类的所谓“大作”拿出来发表在专业报刊上,一来给报刊的编者增加难度:发表吧,“大作”水平确实太差了,不发表吧,可能会得罪“名人”,确实很难。碍于“名人”之“名”,还是发了吧;二来,这样的“大作”发表后会对不起读者,尤其是发表这样的“大作”也会有损于“名人”的形象。作为读者,我更希望“名人”能拿出真正的、高水平的作品出来:为了编者,为了读者,更为了“名人”自己。
载于2000年6月7日第23期《书法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