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锡长的篆刻(图)
王来和
我认识耿锡长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受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之聘,为太原地区培训书法、篆刻爱好者,耿锡长是近百名学员中的一个。那时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耿锡长晚上都要从10多公里外的西山矿务局骑车赶到教室,从不缺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遵师嘱摹刻的数百方秦汉印章中,有许多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年后,培训班因其它原因,未及进行创作方面的研讨便停办了。几年后有些人因工作、生计等问题转做他事,唯耿锡长等几位一直坚守在篆刻艺术这块园地中。
20多年来,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印章史,并借鉴了韩天衡、王镛等现代篆刻家在创作上的新思路。中国印学从周秦古玺、两汉印章到明清之后各流派的产生,每个时期都紧随时代需求而改变着风格,耿锡长明白“学我者死”这句齐白石告诫后学的话语中的深刻含义。他大胆地打破了秦汉印人为实用而设计的书体端庄、平整方直的固有模式,将明清文人印风和现代书画中的一些笔墨技巧及建筑、雕塑、服饰等设计上的夸张理念引入方寸天地,使刀下作品呈现出一种率真、质朴、灵动的艺术风格,从而迎合了现代人崇尚个性张扬的审美情趣,赢得省内许多书画家的好评。
耿锡长的作品,不论似积雪覆山的白文印,还似枯藤龙盘的朱文印,章法布局极少雷同,每治一印必有新意。许多印章粗看无章可循,细品却有出处。照他的话讲,每治一印,必先审其印文,观其石形,从古文字的引用,到章法的布局,再到刀法的选择,都需反复推敲数日,方才打稿上石,挥刀刻之。严谨的治印态度和艺术个性的张扬,使耿锡长必然走向成功,也是他的作品屡屡入选全国性书法、篆刻大展并获奖的主要原因。
1989年,耿锡长的作品入选全国首届现代篆刻展,获优秀奖。1992年,书法作品获中国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2000年,其作品参加中日篆刻交流展。2002年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2004年,印作入选杭州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展。西泠印社是世界印学中心,也是国际印人心目中的“麦加”,“宁缺毋滥”历来是印社恪守的原则,耿锡长的作品能入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反映了山西中青年印人正逐步走向全国。同时,也为相对闭塞保守的山西印坛吹进一缕清风。
耿锡长艺术成功的道路是艰辛的。他经历了下岗、谋生、培养孩子完成学业的艰难岁月。为了实现心中那个不灭的信念,耿锡长还学会了装裱技术,以此养家从艺。转眼间,昔日培训班上的小伙子已迈入知天命的门槛,在探索艺术道路上的迷惘、苦闷、被人误解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成熟、理智。衷心祝愿耿锡长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为山西篆刻事业的发展再谱新章。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