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扇子种类繁多,堪称一个“扇子王国”。羽扇,骨扇,纸扇,葵扇,蒲扇,绢扇,棕扇,麦杆扇等。南京的金陵折扇,杭州的黑纸扇,苏州的檀香扇苏州的檀香扇,广东新会的葵扇,浙江湖州的羽毛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等。
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远近闻名。南京地方文献记载:“吾乡造作折
纸扇骨素有盛名”。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十分欣赏江南的许多民间工艺品。他折扇舒展自如,灵巧美观,携带方便,于是下召令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命工如式为止”,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从此,竹折扇“自内传出,遂遍天下”,大量在世上流传。无论是宫廷,还是在民间,使用折扇均已形成习俗,一直影响到清代,前后达六百年之久。工匠多来自江宁石埠桥(现栖霞、龙潭一带),聚居在通济门外,店肆有数十家之多,大多开在三山街绸缎廊一带。明弘正间画扇面名手有姚仁、王孟仁。清代以张氏庆云馆的产品为上乘,由于宁扇品质优良,行削之广不亚于杭州的油扇,号称“南京折扇名天下”。现今南京秦淮河的南岸仍保留着“扇骨营”这一老地名。
明清时是金陵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扇骨雕刻也十分流行。许多有名的制扇师傅在用象牙、玳瑁、鸡翅木、紫檀木等贵重材料制成扇骨后,还在扇骨的大边上镂雕、细刻,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为提高扇子的品位和价格,有的扇子的扇骨采用全雕刻工艺,经水磨模雕后,上刻字画,所携花草皆玲珑有致,山水风景精致高雅,有的小行楷书数百字圆转自如,行气條贯,也有的刻阴阳文,穷工极巧,浑然天成。到清代中叶以后也有取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后来,艺人们在继承旧时扇骨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镶嵌技术。镶嵌艺术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拉花造型等技巧于一体,它不仅要有色彩对比,还要有立体感。可用于镶嵌的材料也很多,如象牙、兽骨、红木类、玳瑁、玉石、红珊瑚、金银、贝壳等。镶嵌的方式和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最初是简单的、单一的在檀香扇骨上嵌接一半象牙或牛骨,然后用雕刻拉花及造型工艺来变换形式,也有的用各种玉石、金属镶嵌,以形成山水花鸟、故事人物等不同图案。曾有一把镶嵌的檀香扇。扇上嵌以象牙片,浅刻成群鹤的躯体,红珊瑚做鹤顶红,牛骨做黑色氅羽,周围拉刻从竹图案,鹤群千姿百态,或昂首鸣叫,或成对翩翩起舞,更有的振翅欲飞,栩栩如生,艺术品位十分高雅。作品构思含蕴着大自然的钟灵与秀美。如你有兴致在夫子庙的古玩市场上转一转,一定能看到这样的珍品。
当时,南京是江南数省的科举之地。每当大比科考之年,来南京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要选购一些高档的折扇,待科考结束时带回,闲暇时在其上铃印题诗作画,或自行收藏,或馈赠亲友。因此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各种质地、规格、档次的都有,清代文人甘熙称其“揩磨光熟,纸料洁厚,远方来购,期价较高”。清光绪年间,秦淮一带生产、经营折扇的作坊和店家有两百多家,一千多名工人,销路遍布全国,一年有一百多万把折扇销往全国各地。民国以后,折扇的市场仍旧很好,除了本地生产的以外,云南、四川、东三省等地的商人常年住在南京,不时上门订货或收购。另外,来自绍兴的黑纸扇(俗称油纸扇)在秦淮也有很大的市场。它与白纸折扇的用材不同,扇骨采用浙江的棕竹,扇面为全黑色,韧性很强。高档的黑纸扇则用桃丝木做扇骨,扇面用金粉题字作画。韩锦记、徐宝记等绍兴帮,每年春季都要到南京来销售黑纸扇。
明代宣德、弘治年间,南京、苏杭一带曾出现许多技艺高超的制扇名手,所制折扇头型有茄头、古仿、燕尾等,品质高雅,古朴稳重,很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青眜与欣赏。当时除用竹做扇骨,还发展到有红木、檀香、象牙等,折扇的身价更高。到清乾隆年间,苏州的民间扇骨艺人将苏台更有“一柄扇骨值三,四金,尚且争购不得”的名声。太平天国以后,苏州阊门、桃花坞一带折扇作坊盛行,当时的扇庄众多,其间著名的有“张多记”、“陆清和”、“扬政记”、“祝金记”、吴仁记“、”李瑞记“等等,所产折扇传遍南北。
南京栖霞区的龙潭,石埠桥一带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制作折扇的传统。他们农忙种田,农闲就在家为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的扇铺制作折扇。有点本钱的农户则自够竹、木料自行加工,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制扇业的手工业户。制作扇面的纸有两种:用杭连纸者谓之本面,用京元纸者谓之苏面。扇骨有老棕竹、樱桃竹、湘妃竹、檀香木、桃丝木的为原料。现金享誉全国各地的南京栖霞金陵王记扇庄就是一家在南京唯一保留着金陵折扇传统手工工艺制作技艺的制扇企业。扇庄的庄主王克礼和其他几位师傅自二十世纪50----60年代起就跟师学艺,从事手工制扇至今已达40余年。经当年那些技艺高超的老艺人们口传手教,他们完整的继承了金陵制扇的传统工艺技术,生产的金陵制扇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都十分考究。
说到金陵王记扇庄,不能不提到南京栖霞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据王克礼师傅回忆,解放初期,南京栖霞的龙潭、石埠桥一带有许多有名的祖传制扇艺人,如石埠桥附近保长庵(地名)的杨春来、滨江村附近四板桥的王荣兴、摄山镇的戴春恍。杨春来常年在苏州等地做手艺,名气很响。杨师傅有一位本家侄子叫杨易荣。杨易荣本人并不擅长做折扇,但他为人活络,常与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的扇商来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6年,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的合作社为拉有线广播,购买了一批毛竹,用于竖广播线之用,后来没有用完,多余的毛竹无其它用处,社里会制扇手艺的社员们提出用它做折扇,可以增加社里的收入。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这样,一个自发的制扇生产合作社就这样诞生了。制扇生产合作社最早在长春巷制扇艺人家里制作制扇。当时有吕大江、吕大云、吴邦杰、吴邦芝、黄德礼等七,八位艺人。吕大江、吕大云、吴邦杰、吴邦芝主要做扇骨,黄德礼等主要打磨扇骨。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在当地乡、村的支持下,制扇生产合作社集中搬到了四板桥的一座寺庙内,杨易荣也开始为合作社跑供销,经常与南京及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扇商联系加工制扇。这就是南京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的前身。制扇生产合作社搬到四板桥,是因为水路运输毛竹方便。四板桥村的做座寺庙门前有一条河。这条河是流经石埠桥一直通往长江的九乡河的支流。合作社采购来的毛竹都是扎成竹排,顺着长江放下来进入九乡河,再从九乡河直接放到制扇生产合作社的门前。1958年大跃进时期,龙潭、石埠桥一带成立了十月人民公社,制扇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吸收了许多制扇艺人进来,将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南京栖霞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隶属于十月人民公社管辖。王荣兴、戴春焕等石埠桥、滨江村一带的制扇艺人大概就在这个时期先后加入了进来。制扇厂成立后,当时主要为南京及苏州、杭州等地的市场加工普通制扇。1961年3月1日,王克礼师傅到这个厂里工作,跟随王荣兴、戴春焕等老师傅们学手艺,开始制扇生涯。1965年,由于我国的民间工业品出口量大增,苏州贡扇厂制扇的生产量跟不上出口需要。王克礼师傅和厂里的几十位技术人员被抽调到苏州贡扇厂帮忙。
文革时期,中国以民间工艺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外贸出口业大幅下降,国家创汇受到很大影响,全国的出口量不及台湾一个地区,这引起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他立即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专门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求全国各地重视对我国民间工艺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尽快恢复民间工艺品的生产,提高民间工艺品的出口量。中央文件下发不久,南京市很快选调了一批在全市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师,分别到苏州、扬州、杭州、上海等地学习交流。当时参加学习的有秦淮的剪纸艺人张吉根、绒花艺人赵师傅(名字已记不清了)、南京象牙雕刻厂(南京工艺雕刻厂前身)的一些老师傅。王克礼师傅作为南京十月公社制扇厂的技术人员也被选调进来,一起参加了学习交流。在学习交流的这一段时间里,厂里指派王克礼师傅专门跟苏州贡扇厂的师傅学习贡扇制作技术。学习交流后不久,国家为推动我国民间工艺事业的发展,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为参加展览会,王克礼师傅为南京市制作了两把折叠式贡扇,代表南京的金陵折扇由市里选送到北京参加展览。
在这个时期,南京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曾学习扬州等地的扇厂技术,研制开发以牛骨为原料的折扇。做法是:选取粗壮的水牛肋骨,放入水池内浸泡数月,待牛肋骨上的油脂全部被沤烂掉,取出洗净后再用氟尔马林等药水浸泡消毒、漂白,最后用锯子沿径向将其竖开成片,用刀刮平后打磨光滑。这样,扇骨原料就成功了。以牛骨为原料的折扇没做多长时间,由于市场销路不畅等问题,厂里最终放弃了这个产品。
文革结束后,国家对外开放,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深受海里外欢迎,上海等地的外贸公司承接了大批工艺折扇订单,交由南京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制作。后来有一些日本商人,摸上门来,直接与南京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联系,考察该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最终直接与该厂签定加工订单。南京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也因经营的需要,更名为南京金陵工艺制扇厂。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安徽、浙江等盛产竹木的地区也开始加工生产折扇。由于他们的原材料、人工费等远低于南京金陵工艺制扇厂。很快,大批外贸出口的折扇加工订单都流向了这些地区。南京金陵工艺制扇厂的业务顿时一落千丈,很快陷入了生存困境。大批的技术人员外流,许多长年在厂里从事折扇生产制作的工人师傅因生产无着,发不出工资而被迫离开折扇厂,回到农村重新种田,或外出打工。王克礼师傅也与1998年调至其他单位,改行干了其他工作。
1990年,王克礼师傅利用空闲时间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工艺纸扇,送到南京夫子庙东市场内的宝玉斋,宝玉斋的徐经理看到这几十年未见到的折扇,工艺十分精湛,立刻答应为其经销。很快,王克礼师傅拿到了第一笔钱,从此,他又约了其他几位同一个厂的老师傅,共同从事金陵折扇的生产加工。
金陵折扇在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之后,生产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也更加繁多。如扇骨在材质上有竹质、烤漆、红木、乌木、紫檀木、鸡翅木等一百多个品种,但如今的扇骨一般来说依然是以竹为主,有白竹,方竹,老棕竹,湘妃竹,罗汉竹,樱桃竹等,此外,还常用乌木,檀香木,象牙,兽骨等珍贵材料。如南京栖霞金陵王记扇庄生产的“水磨玉骨折扇”,有“金陵雅扇”之称。扇骨采用清白无斑点的冬季毛竹,经过劈、浸、晒、磨、烫等多道工序,加工成腊黄玉润、丝纹纤细、光洁明亮的扇骨,扇面采用花纹清晰的绵料宣纸,上胶矾裱制而成,厚薄均匀、平正牢韧、经久不裂,配上书画后,令人爱不释手。仅竹质类扇骨就需选用向阳山坡下六至八年生长期、表皮无伤痕的竹子。在工艺上需经过蒸煮、刮削、板扎、烤炙、水磨、雕刻、抛光等几十道工序。扇面选用安徽泾县红星牌净皮宣纸裱制。洒金扇面选用南京正宗龙凤牌纯金箔。整个扇子完全保留了金陵折扇传统工艺中质地精细、造型高雅、手感平滑、光泽如金等特点。另外,他们生产的“竹骨女扇”,扇面用薄绢制成,配上国画花卉、山水、人物,既具装饰,有具实用,深受女子们的青睐。红木等制作的折扇王记扇庄近几年也有了批量生产,但在市面上还难以见到。
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仅是一件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同时还拥有很多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如《苏东坡画扇结缘》、《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扬仁风”的传说、泰戈尔赠扇题诗等故事都反映了扇文化的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了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
扇子作为传统歌舞戏曲的轻捷道具,也有千年之久。唐玄宗的“歌扇”,元人“杂剧”,今天的京剧、舞剧、昆曲及各种地方戏曲,演员都要借助扇子来表现不同角色和身份人物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芭蕉扇》等。不论是高雅深沉的中国古老京剧,还是热烈奔放的西班牙民间舞蹈;不论是风格独具的日本能剧,还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图兰朵》,扇子都是艺术家们不可缺少的道具。由于折扇在戏曲舞蹈上的使用,逐渐演变出了舞蹈扇。舞蹈扇用彩绸镶边,挥舞起来如彩蝶纷飞。戏剧扇中有一种特制的“三开扇”,又叫“阴阳扇”,利用折叠方法不同,在不同的折层里涂上不同颜色,可同时向两个方向撒折。当年著名的京剧演员胡芝凤演出《李慧娘》时,握的就是这种三开扇,在台下看起来,这扇面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白,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更增加了李慧娘变成鬼后玄秘空灵的艺术感染效果。在武侠小说中,扇子又成了显示人物绝艺的“奇门武器”。另外,扇子在古时还可以用来供奉仙佛,祭祀鬼神。佛教谈禅时可借扇喻理。
扇子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还形成扇俗,每年的端午节,亲友间常用扇子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有的还用扇子作为男女定亲的信物。
扇子是友谊的纽带。在唐代,扇子就作为赠送邻国的礼品,相互遣派大使进行扇文化交流。十四世纪中叶,中国的扇子流传至西方。1450年,一批前往远东传播福音的葡萄牙教士,奉教皇亚力山大六世之命,将几箱中国扇子带回了里斯本。从此,这些来自东方中国的艺术品,便在西方上流社会流行开来,并由此而产生了一批西方早期的制扇工匠。玛丽·德·梅蒂西王后的嫁妆内就备有扇子。在法国卢浮尔美术馆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幅亨利三世手执扇子的油画。巴黎国家图书馆内还保存着路易十四亲手修改过的扇面画稿。直至今天中央和省市领导到国外访问都把扇子作为馈赠礼品。
当今的折扇,小的只有十公分,折起来象一支钢笔,可以插在袋中,大的屏风扇,扇骨长达两米,可作厅堂装饰之用。曾有一把大折扇,扇面描绘苏州园林景色,将虎丘、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寒山寺等几处景点汇集一处。整幅扇面祥云浮瑞,宝塔矗立,绿树碧水,花窗粉墙,钟楼古刹,丽人成行,使人一看就能感受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妙意境。此扇若配以红木座扇架,放在厅堂之中,便是一幅别致的屏风。还有一把制于六十年代初的象牙大宫扇,扇面镂空花纹,其间用牛角制成十八只蝉,若在艳阳高照,蝉鸣不绝的盛夏之时,偶尔一阵风过,你若站立在其旁,便见其薄薄透明的蝉翼正在缓缓振动,耳边便闻有隐隐的鸣叫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