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吴绫工绚饰 六书三笔善装潢
——韩枫
刘春玉的工作看似平凡,整天干的无非是托画心、裁料、镶边、覆背、装杆等活,或者就弄点浆糊粘巴粘巴。至于墙上那一幅幅千姿百态的书画似乎是书画家们的事。而实际上,书画装裱是对书画艺术品的二次创作,是艺术领域里很重要的一个行当。古有三分书画七分裱之说。日常所说的装裱不走样、不打卷、不起层、不跑墨,只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而最难达到也最难把握到的是艺术的品位。书画作品风格各异,气韵意趣不同,怎样装裱才能不损伤原作韵味,使那些好的作品锦上添花,这就要看个人的修养了。需要潜心钻研才行。
装裱如同穿衣,其形式内容和谐统一,彰显创作者的思维,并使作品得以升华, 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榜书用窄边,浅色犹如大汉穿粉裙子,仕女图用深色宽边的像村妇描了两道卧蚕眉。所以就需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量体裁衣”。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各种思潮的出现,艺术作品的技法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装裱也必须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此刘春玉孜孜以求,他案头上一本翻“烂了”的《书法题词用语辞典》和扉页上写的“伴此一生,陶冶性灵”、“刻苦”就足以声明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曾当过工人的刘春玉自小酷爱书法,池水尽黑。他的作品先后参加过西安艺苑碑全国书法大赛、承德避暑山庄碑书法大赛均获银奖,有的作品曾选入韩国碑林园,也曾在日本、新加坡展出。他热爱每一幅作品,在他眼里,那些作品里燃烧着激情,有着特别的芬芳。离开工厂后他所寻找的不只是物质世界里的栖身之地,更是寻找精神家园。这是他选择做装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喜欢,因为爱。
他的装裱室显得有些零乱。但儒雅、馨逸……他只要一进门,一打开字画,就会觉得那种浓浓的穿越时空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他不只是把工作当成生的手段,而是当成事业来干,这就决定了后来他成为装裱师,而不是装裱匠。
为了在技术上过关,1994年他专门到山东省书画装裱工艺学院进行学习,后又到北京书画装裱技术研究所进修,获得了国家级装裱师资格。于是刘春玉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没人给他活,他就“送货”上门,后来是书法家张禹海发现了他。虽然张禹海是白城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但是他诚于做人,慧眼识才。他是对刘春玉有重要影响并在刘春玉人生的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对张禹海的知遇知恩,刘春玉终生不忘。他回报张禹海的是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在装裱领域里,不断探索。刘春玉没有辜负张禹海的厚望,成了张禹海的专业装裱师,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张禹海2004年书画展展出的200多幅作品的装裱,皆出自于刘春玉之手,他把这些作品打扮的光彩照人。内行人夸刘春玉,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书画展,也是一次书画装裱的展览。张禹海为刘春玉题词:宋锦吴绫工绚饰,六书三笔善装潢。
虽然,在艺术创作上总是尽善难求,但刘春玉相信什么样的付出就什么样的吨位产品,所以他总是不断追求,在技术上不但保证了精、净、平,而且还较好地解决了宿墨处理、画面不平整、速度慢等难题。
由于刘春玉不断地学习,他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当年,宣纸覆膜刚一问世,他就当机立断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装裱技术,使装裱的质量和速度有了